闽都在线 文化动态 藏在头上的风景

藏在头上的风景

广告位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冰心《故乡的风采》。

究竟是怎样的打扮能让冰心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用“AI”再现福州女性“三条簪”的美丽装扮跨时空触摸这份刚柔并济的传统装扮冰心所说的福州农妇的“三条簪”发髻俗称“三把刀”。在1930年以前的福州,全福州城乡的女子都流行这样的发髻。

“三条簪”是三条发簪,分中簪和左右簪,每条长约20厘米,重约七八钱至一两。多数发簪是银制的,也有用白铜、黄金、竹制成的。银簪扁平如剑,刻有花纹,插在头发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形成兼具实用性和美感的独特装扮。这种“武器”上头的打扮,颇能体现旧时福州女性刚柔并济、勇毅独立的铿锵之美。

为什么唯独福州妇女有这样的风俗呢?原因要从过去农妇们的劳动生活说起。过去,福州近郊的男性大部分从事着读书、工人店员的工作,部分男性会选择外出谋生。因此,留在家中的妇女们既顾家计,又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她们每天早起挑菜进城,穿街过巷;卖完青菜,还得收集泔水等灌溉物,而后返回。有的妇女在归家后仍要赶着下地,其辛勤劳累可见一斑。“三条簪”对于她们来说,一是劳动需要,她们既挑菜,又挑泔水,负载繁重,多数时刻双手挣脱不得,因而发髻必须紧紧扎牢,不容坠散;二是归家时往往在黑夜,妇女人家跋涉在郊野,一旦遇上恶人,需要有防身准备。

年代久远,由于历史原因,曾在福州一带广为流行的“三把刀”造型一度被禁止,致使这一独特的地方妆束渐渐被人们淡忘。不久前,经汉服妆造师黄秋辉及其团队的研究复刻,尘封已久的“三把刀”造型才得以“重现江湖”。

今年4月,在福州市文旅局主办的福州美丽乡村旅游季主会场上,模特们戴着这套妆束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6月,他们以此申报的“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入选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让“三把刀”妆束与现代生活、文化旅游碰撞出新的火花,助力福州传统文化出圈。

“我认为‘三把刀’体现了福州妇女勤劳持家、大无畏的性格。我们希望传递这样的文化内涵。”汉服妆造师团队成员黄秋辉说,她们希望“三把刀”妆束能像汉服妆造一样,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和旅游中。

时过境迁,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历史皆已泛黄。但是,其中的人文印记却有着独属于它的光芒,需要我们小心挖掘、耐心翻看、用心研读,感受其中的精彩魅力,并用最适合的方式,自信大方地把它带到公众的面前。

三条簪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