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毅
“一桌”室友拍拍我的肩膀,问道:“你一会儿下楼吗?帮我拿下外卖呗。”
“你……你叫我什么?”我皱眉道。
“一桌啊……怎么了吗,你外婆昨天给你打电话,不也这样叫你?”室友边喝水边问道:“这是你的小名吧,还挺好玩的。怎么会是一张桌子呢?”
“呃,这在福州话里,差不多就是‘宝贝’的意思……”我道。室友闻言差点把喝到口中的水又喷了出来。
其实,室友听到的“一桌”,是福州连江人口中的“依珠”。“珠”当然是掌上明珠的意思,这样称谓,表达的是一种亲昵和爱护。
除了连江这一地,福州地区的人们在称呼他人时,也都习惯用“依+称谓”或是“依+名字最后一个字”。对陌生的长辈,呼为“依伯”或“依姆”,对自己的家人称为“依爸”“依嬷”或者“依公”等。
有时,福州人也会在称呼中通过声母脱落或者声母类化,创造出一种含含糊糊的语调来表达亲昵。例如“依公(“爷爷”之意)”经过声母脱落后,会变为“公”。我小时候每次向爷爷撒娇,想要他给我买玩具的时候,就会说:“公公,我爱挃嚽,乞我买蜀芘嘛(爷爷,我想要这个,给我买一个嘛)。”与之类似的,郊县地区一般会把“依家(“叔叔”之意)”变为“家”;“依姑”变为“姑”也可能是这种情况。除此之外也有声母类化的情况,例如在连江,普通话中“侄子”和“孙子”都讲作“孙)”,但在称呼侄子的时候,一般称为“孙”或“孙孙”。
长辈对晚辈的亲昵称呼,可就更加丰富了。首先,与普通话类似,大人一般以小孩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来做叠词,例如小孩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清”,大人就会称其为“清清”。不过福州话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是在名字、或是小名的最后一个字后加上“囝”或“宝”,像我的小名是“文文”,家人有时也叫我“文囝”,大奶奶最疼爱我,总是喊我“文宝”,这等同于普通话里的“文儿”“文仔”。另一个则是在称谓后加上“囝”,“妹囝”一般就是对晚辈女性的昵称,有的称呼也可以用“宝”,我的堂哥都快三十岁了,但是奶奶还是宠溺地叫他“弟宝”。
福州话中对晚辈的昵称的高频词有“珠”“命”“乖”这三个字。从字面上便能看出,这几个字都是表达对方对自己而言就像是珠宝、性命一般珍贵,或者是乖巧惹人喜爱。“依珠”“珠珠”“依命”“命命”和“依乖”的意思都是如此,它们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宝贝”。
“所以,”我对室友戏谑:“你叫我‘一桌’,这可有点‘暧昧’哦。”
“我可不敢这么叫了!”室友做出一个全身起鸡皮疙瘩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