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一个地方,任大浪淘沙,凭风云变幻,你能想象百年后的变化吗?
站在一个地方,穿越时光隧道,再现百年前景象,你又有何种的思绪与感慨呢?
美国传教会牧师伊芳廷摄于1912年的“樟城全景图”,让我惊喜,让我沉思!
这张收藏在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珍贵照片,为那时不具备用光影技术留住记忆的永泰人,留下了家园的珍贵印记。流转到百年后的今天,给予我们当年国弱民穷的心灵震撼。
面对时序更迭,山河易容,杜甫“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感叹,我在重走伊芳廷当年拍摄地的瞬间,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大樟溪的水依然奔流不息,“逝者如斯夫”,变迁的樟城,见证了多少人间悲欢?穿越百年前的照片,去寻找它的答案吧!
照片很老,阅历浅的人,很难辨认出那是如今的樟城。照片的中央,是千年不竭的大樟溪。透过汩汩的流水,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它时而欢快、时而静默,以不同的姿势,历滩过濑,自西向东,生生不息。
大樟溪的岸边,蛰伏着一大片低矮、错乱的民房。它们相依相偎着,那萎靡的气色与照片上拖着长辫子的人苦瓜脸一样灰暗。那些屋檐棱角稍微分明的建筑,是敬拜海神的妈祖庙,和供奉祖宗灵位的祠堂。
那道跨越大樟溪的浮桥依稀可见。它贴近水面,依靠小船作为支撑,船上搭建木料,连成跨溪的通道桥面,这就是后来人们把此地称之为“浮头尾”的缘故。临近岸边的沙湾街,成了当时县城最繁华的街道。照片的右下角,一棵茂盛的樟树巍然矗立,高大的树冠,墨绿的叶子,凸显醒目,成为一道风景和地理标志。如今,这棵樟树依然郁郁葱葱,只是旁边傍着许多现代建筑。想来,百年的春去秋来,樟城变迁,唯有它的年轮是最忠实的记忆。
照片的上半部,犹如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又似阿拉伯数字的“6”的轮廓,是当年的同仁学校校址。山坡上的两栋建筑,是后来的同仁中学和永泰一中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八角楼。周围的一片空旷地,分明是清杂后工地的范围。想来,这所伊芳廷创办的学校刚刚起步。
那时的樟城,与其说是一座城,不如说是大樟溪边的一个埠。城区位于大樟溪与清凉溪的汇合处,四面环山,城在山中,水绕城走,犹如一个半岛。县城的范围仅局限于半岛之内。现在的吉祥小区、泗州亭、塔山小区,皆因清凉溪和大樟溪分隔,芳草萋萋,偏僻荒凉。
百年前的县城,有点模样的街道,主要集中在大樟溪旁的沙湾街、坪街、南湖街、三池街、上坪路等地段。
那时的县城规模小,基础设施几近为零,发电照明发展得非常迟。县城居民多用“灯马”(桐油灯),贫困户则燃点竹篾、松明、旱竹子、山枥枣照明。20世纪30年代,国外煤油输入,少数富裕人家才点上煤油灯。抗战时期煤油来源断绝,又恢复“灯马”照明。一直到了1940年,县城才有发电设备,白天用来碾米,晚上为部分商店和几十家居民照明。在缺电的年代,每逢夏季来临,居民消暑纳凉,只能靠扇子解决。因此,学生每次照相留影,显摆一把蒲扇成为时髦。直到1957年10月,里岛水电站建成,全城所需照明用电才基本得到解决。如今电力充足,“十一五”期间被评为全国电气化县,白云抽水蓄能电站也即将建成供电。
说到电,不能不提到水。民国时期的县城,除了私立同仁初级中学铺铁管引山泉砌水池纳水,供100多名师生饮用外,沿溪商店居民多饮用溪水。其余大部分居民,在宅院邻里之间,多挖有水井,城内共有十多口水井,供居民饮用。如今,县城南北水厂日供水量达3万多吨,满足家家户户洁净安全用水。
百年樟城,沧海桑田。透过百年前的照片,我们仿佛走进前后贯通的时光隧道,择其一二加以比较,也许只是皮毛,但依然令人震撼,感悟良深。
照片中的浮头尾浮桥,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取而代之是宽阔的水泥桥。从1958年起,县城中心区不断往外拓展,先后建起了永泰大桥、人民大桥、北门桥、西门桥四座大桥。70年代以后,城区范围又进一步扩展,跨越大樟溪和清凉溪,到达刘岐、汤洋、太平口等村。如今,县城二环、三环路陆续在建设,到2025年,一个规模30平方公里、人口12万的新樟城,将成为宜居、乐居的生态示范城。
县城最早的明伦公园,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取而代之的公园星罗棋布:沿溪新建了龙峰公园、南湖公园、南北江滨公园、马洋公园、小汤山公园。这些公园成了市民们散步赏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公园里的广场、绿地、观景栈道,成了市民们休闲健身的打卡点。“三溪六岸”散步休闲慢道达32公里,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馨与浪漫。
百年前的县城,城小如埠,那种简陋与破败,漫溢着惨淡与荒凉气息。如今盆地状的县城,高楼林立,现代化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弥勒山上,俯瞰脚下的县城,点亮的建筑汇成一片,连成灯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