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敏
午后,一个人踅进巷子,拣一处临街的茶肆,独坐二楼靠窗的闲位,叫一壶浓郁香馥的茉莉花茶,懒散地斜倚窗棂凝神或发呆。
南后街上游人如织,市声如蝉鸣。有叫卖福州特产小吃的,有兜售草编箩筐的,也有在几案上埋首方寸寿山石刻章的。这时候,温润的阳光如一块湿滑的丝绸自街巷尽头缓缓铺陈开去,而风却屏息蹑足,溜过这块人间福地。
我猜测那市井人流中,有放鹤归来的林则徐,携二三好友于茶肆酒楼间徜徉;有因哮喘而佝偻身躯的老严复,踽踽自空巷中踱出。抑或,这嘈杂人流里,还会有那个虚怀若谷、抱负高远的热血青年林旭,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这个仅活了二十三年的男子,此刻正沿着古街上的麻石板路,款款走回他短暂居住的郎官巷的宅第。
当然,在仲春的慵懒中,我也会遇见三五佳丽携手挽臂同游,她们鲜艳宛如五月的石榴花。我猜这些闺媛中有曾流寓他乡的《榴花梦》作者李桂玉,自然也有那位风华绝代的民国才女林徽因。
闽海首府福州,是块海湾盆地:四面环山,一水中分,丘屿星罗棋布,水系密如蛛网。故清初诗人黄任叹曰:“山藏城内皆三岛,水到门前即十洲。”唐五代时,福州便呈现“城内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榕阴柳叶中出”的繁盛景象。
三坊七巷地处城中心,自晋唐以来便是缙绅学士择居之地,千百年间孕育出一大批声名远播、成就卓著的文人名士:黄璞、陈烈、张经、黄任、陈寿祺、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林徽因、冰心、庐隐……这些对中国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风云人物,竟都与这弹丸之地的三坊七巷有关联,真是令人感慨!
身为福州人,我常常陶醉于走巷。因为,这里的街巷,流淌着老福州的“血液”。
我以为探访三坊七巷最好在秋季,秋阳绵柔,游客如过江之鲫,甚是惬意。若某个街角处忽然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必是某位名士出行惹来众街坊围观。1850年林则徐回乡,就受到这般热情瞻仰的礼遇。其时,林公已蛰居福州文藻山旧居半年有余,每当前去拜访好友林昌彝,乡邻便奔走相告,街衢鼎沸,观者如墙。大家都以一睹林公风采为荣。面对百姓“追星”般的热情,林公风趣地说:“古人看煞卫玠看煞东坡,而今莫不看煞退叟乎?”“退叟”是林则徐的晚号。而林公晚年的这件韵事,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由此我也看到,因了三坊七巷的经年浸润,福州市井百姓的人文积淀日渐丰厚起来。这是一个城市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