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福州状元岭古道

福州状元岭古道

广告位

一条古道逶迤蛇行,穿越福州和温州之间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的山路呈“之”字形向远方延伸,道旁的古树虬枝交错,阳光透过树林,照在一块块历经九百多年步履磨砺的溪卵石上,泛出幽幽的青光。坐落在树丛中的旧时驿站,飞檐翘角时隐时现,凸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这,就是驰名海内外、阅尽时世沧桑的福州状元岭古道。

古代,福州有四大省际官道,分别为福温、福瓯、福延、福莆古道,连起了福州与外界的往来。福温古道由福州经连江、罗源、宁德、霞浦抵达浙江的温州。状元岭即为大北岭古驿道,是福温古道中的一段,是古代福州与浙江温州连接的大通道,闽都子弟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取名“状元岭”,顾名思义,应该是希望翻过此岭的学子都能高中状元。如今福州现存的这段古道起于晋安区新店镇的象峰村,止于宦溪镇,主线石阶近2000级,全长3.6公里。

状元岭古道是宋嘉祐三年(1058年),由时任福州郡守的名臣蔡襄牵头,怀安知县樊纪募资修建,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古道在峻岭间开凿,依山势修筑,盘行陡峭。其中尤以福州北郊的大北岭、福州与连江交界处的汤岭、罗源县的三层岭最为险峻,有民谣“北岭石阶三千三,阿爹挑担忙下山;出门月色照山路,回家日头早落山”,可见当年行路之难。古道路面铺溪卵石与石块,宽2.5米左右。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已残缺不全。从2006年起,福州市陆续投入资金,历经数年建设,先后修复了登山古道的主体部分,部分损毁的路段用青石板重新铺设,同时建造了附属健身公园、公厕、休息亭等配套设施。古老的古道重新焕发了生机。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决定一个人去穿越古道。春雨过后的空气尤其清新,迎面而来凉爽的春风,吹在脸上,很是舒服。顺着古道上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岩石上刻的三个金色大字“状元岭”,旁边有长方形的石牌坊,一条从牌坊下穿过的小路就是古道的起点。沿着铺满溪卵石的石路上山,一种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千百年的疏风骤雨,古道见证了多少闽都学子的壮志与离愁。

散落着残枝枯草的古道,像一位历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它的弯曲,如同写满脸庞的皱纹。穿越古道的闽都学子曾有多少人考取功名,又有多少人客死他乡?但他们依然前赴后继。“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千百年来,闽都浑厚的文脉基因在这条古道上代代传承。古道边的青山不老,有棱有角的山脊似乎隐藏着万千卷书籍,让人感到神秘和厚重。

不知不觉间来到第一个驿站,这是一间由溪卵石和石块堆积而成的石房,门口上方的石牌上刻有模糊不清的“三山觉路”四个字,驿站里有长凳,供人歇息。古道边上的溪流飞溅,像是动听而深幽的歌儿,让人内心牵萦却无法解读。鸟儿被路人惊飞天际,嘁嘁叽喳中丢下许多听不懂的问句。穿过驿站继续前行,脚下溪卵石与石条蜿蜒,真是路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

转过一个山口,来到第二个驿站樊公亭,这是一间石屋,小路从其中穿行而过,驿站前有竹子引的山泉水。在驿站里小歇片刻,回头再望一眼福州城吧,只见五虎山、鼓山、旗山、莲花峰将城区揽入怀中,屏山、乌山、于山三山尽收眼底。相传,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年仅26岁的林则徐穿越状元岭第三次赴京赶考,走在岭上,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故乡,心中充满了背井离乡的惆怅。这次进京,林则徐终于以殿试第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报国之路。林则徐谥号“文忠”,此处被后人命名为“文忠望乡”,以纪念这位从状元岭走出的民族英雄。

沿着古道继续前行,再转过一个山头,便能远远望见新建的文昌阁,这是一个依山而建,有两层楼高的仿明清建筑,红柱白墙,朱椽黛瓦,六脊瓦顶,斗拱上翘,檐牙高啄,设计奇巧。水泥结构回廊,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站在文昌阁上,往四周眺望,整个状元岭景色尽收眼底,山顶上云雾飘游,远近山峰和福州城浮现在云雾之中,宛如仙境。文昌阁在路左边,右边有两个岩刻,一个是康熙年间的“南无阿弥陀佛”,一个是2005年刻的“状元岭”。走过文昌阁,地势渐已平缓,山顶上还有一处无字石牌坊,牌坊左右各有一排回廊。转过山坳步入石径之上,视野逐渐开阔,一派田园风光。沿途都是新铺设的石板路,直通宦溪镇。

状元岭古道这条岁月的长河,带着我穿越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里。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