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吉庇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取吉祥如意。其中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这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语音拗口且不说,巷名由来便有多种版本。据说在未有巷名之前,这里叫“魁辅里”。相传,宋朝时家住吉庇巷的一个穷秀才,叫郑性之,因家境贫寒。有一年,又到寒冬腊月祭灶的时候,家里没有钱买祭品。早上,郑性之便硬着头皮,到巷口的肉店里,求老板赊点肉。正好老板不在店里,老板娘看着郑性之可怜,很是同情,就赊了点肉给他。郑性之高高兴兴地把肉拎回去煮了。谁知道,那肉店老板回店后,知道老婆把肉赊给穷秀才郑性之之后,满肚子不高兴。就冲到郑性之的家里,把刚煮好准备祭灶的猪肉夺了回去。
时光荏苒,郑性之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那肉店老板感到无颜以见郑性之,急避到暗处。因此此巷就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另一说是旧时巷中居民以收集陈皮为生,在巷中晾晒橘皮,因称橘皮巷,久而讹为吉庇巷。
吉庇巷有特色的建筑,是沿内河边悬空前举的一排排吊脚楼,或称虚脚楼。这一”吊”一”虚”,就有饮食男女许多朦胧的故事隐约其间,《闽都别记》里可以找出不少,福州地方所持有评话与闽剧,也便有无尽的话题戏文花样翻新。
在吉庇路与光禄坊街口南行不远,是左海伟人林则徐的纪念馆。原建筑为林则徐祠堂,落址澳门路旁,园林式结构,坐西朝东。虽不属三坊七巷范围,游览三坊七巷却常以这里为起点或终点。被家乡人民尊奉为中兴常衮的禁毒英雄林则徐,少年走读书院,两度守制在籍,晚年退隐归梓,都在三坊七巷留下自己的芳踪。无数回,他用双脚丈量了从坊巷到西湖的土地,为”闽都眼睛”的透明和不受官绅侵占,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直至亲自主持完成了西湖的整个疏浚工程。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