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摊品茶”与“泡温泉”“书场听书”并称为闽都传统“休闲三宝”。对于茶摊,1994年出版的《福州百科全书》这样定义:“福州民众饮茶休憩的场所。场地设在宽敞室内,备有竹躺椅、茶几、茶具及简便食物,每摊10个至30个座位不等,多冲泡茉莉花茶。较大的茶摊还请评话艺人演讲连本长篇评话,以招徕顾客。”
自唐代以来,福州就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产区,饮茶之风盛行。历史上老福州茶摊主要分布在鼓楼、台江、仓山及周边郊区,以市区较为集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据资料记载,古三座是福州最早的“汤池”雏形,相传在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建夹城时,民工发现有从地下涌出的热水,后来用石砌成三口长方形的“汤池”。古三座原来无人管理,只是当地人在此设个茶摊,过路人可休憩“洗汤”,沐浴之后到茶摊品茶、攀讲、听戏,茶摊只收茶水钱。
到了明朝,传说家住朱紫坊的郑唐(郑堂)就经常到澳桥下聚仙茶摊喝茶。清朝是老福州茶摊的鼎盛时期,遍布全城的茶摊汇聚着各方人士。人们到茶摊聊天,畅谈时事新闻,传播小道消息;仲裁纠纷、讲亲说媒的,也到这里来。总之茶摊是当时老百姓生活中常去的地方之一。茶摊也是讲故事、听戏文的好地方。只要茶客爱听,善于讲故事的人不要分文,滔滔不绝地讲。也有不是很出名的评话先生,没人请他到高台上讲,就到茶摊讲,客人听得满意了,也会给他付几文钱。
在民国时期,福州的茶摊很兴旺,东街口、三坊七巷、塔港附近都有比较著名的茶摊。在茶摊里,居民们习惯躺在竹躺椅上,摊主就会送上一杯茉莉花茶,让客人边品茶边休息。或是一群人围坐着,喝着茉莉花茶,谈天说地。当时福州最繁华的要数茶亭街了,路上人流如织,有商人,文人,小贩,三教九流,人潮汹涌,这条街上还有很多大榕树,行人走累了,也可以在树下歇一歇,因为行人多,这茶馆林立,茶亭街因此得名。
福州有“温泉之都”的美称,福州的“汤池店”、“澡堂”,都是引温泉水而建的浴场。早些年福州人喝茶和泡汤是不可分割的,去泡汤带上一包茉莉花茶,在泡汤的时候,让服务员用自己带来的茉莉花茶泡上一大壶,如果自己没带茶,服务员也会送上一碗茉莉花茶。当时的福州温泉路,遍布汤池店,汤池边摆上竹卧椅,每两个之间设一茶桌。客人擦完脸,呷一口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配上一两样茶点,小憩片刻,再趿着木屐子去汤池。沐浴后再次沏茶,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情。随着时代变迁,老福州茶摊因各种原因,渐渐退出了舞台。如今处处可见的大众茶馆,成为了福州年轻人的新选择。
一家家延续传统茶摊文化的大众茶馆出现在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升腾起浓浓的“市井味”。位于南公园望海楼的大众茶馆,名为桑柘茶社,和周围古香古色的园林环境相得益彰。人们临湖而坐,倚楼饮茶,在夏日傍晚还可听取蛙声一片,享受安逸时光。黎明湖公园的大众茶馆靠近乌山防空洞南出口,几把大大的油纸伞下摆上竹桌竹椅,还将茶桌摆进了防空洞。盛夏时或临湖任微风拂面,或感受洞内的习习凉风,都令人非常惬意。
在历史文化街区,仓山梁厝大众茶馆,多个展示厅还原老福州日常生活。比如,古厝的一个房间里放置了两张躺椅,中间是茶桌,复刻的正是墙上老照片中福州人泡完温泉喝茶放松的场景。走进台江区上下杭“供销福茶社”,摇椅、搪瓷杯,泛黄褪色的旧画报、小人书,老旧的收音机、金属风扇,带给人们满满的年代回忆。
一杯清茶、三两好友、几碟点心,有时还有几段评话、伬唱,市民们在大众茶馆花钱不多,乐趣却不少,逐渐成为福州人写意生活的一部分,茶摊文化也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