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平山,又名鹿屏山和麓屏山,位于吴航镇东北面,系长乐主山,蜿蜒神秀,六折而上,故名六平山。山高564.6米,左连芝山,右傍首石山、四明山。六平山擅一方泉石之胜。自山麓汾阳溪畔至山巅约四华里,此间层岩叠翠,自宋、明、清以来,亭、台、寺、庙、书院递建,文人墨客相率登临,留下不少名人摩崖题刻。
在六平山脚下,与山门不远的横跨汾阳溪两岸的位置,有一座崭新的石拱桥,名字叫做——怀仁桥。这桥的建成,结束了登上六平山需从汾阳溪石锭上跨越而过的历史。如果是长期下雨,汾阳溪水满涨,那要登上六平山就需蹚水过溪了。站在桥上,是观赏汾阳溪一带风光的好去处,更是观赏六平山十二景之一“燕月沉溪”的最佳位置。
六平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书斋——东溪精舍。这座书斋的建成,得益于一位开明的知县,他得知长乐江田有一位饱学之士——陈洵仁,因父亲与当朝弄权者不对头,被贬回老家。这个知县获悉这信息后,遂延请陈洵仁到这东溪精舍当起了教师。为了培养一些优秀学子,就在长乐全县抽选十个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到这东溪精舍课读。陈洵仁是当代名儒,学生是全县优秀生,自然成就了这座东溪精舍辉煌的历史。
在陈洵仁老师的教导下,这十名学子不负众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有两位状元,一位榜眼,与五位进士,另两位虽科举不第,也成为世上名人,一位是著名中医,另一位是著名画家。一日君马铎,沙京状元李骐,江田的榜眼陈全,就是这东溪精舍走出的佼佼者。东溪精舍走出的学子,个个品学兼优,人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只是一个知县的执政仁义,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更是这位教授者——陈洵仁的孜孜不倦,诲人不倦的高尚人格力量的结晶。多少年过去了,陈洵仁为长乐培养的这些时代精英成为六平山东溪精舍的一段佳话。

南宋工部尚书陈合,德祐间移居邑东隅,开拓六平山小有洞天,建“天地四方宇”,优游其中,题刻“第一小有洞天”,至今犹存,六平山“如有洞天”的摩崖石刻群历经风雨逐渐形成, “如有洞天”石刻群简直就是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宝库,满眼的诗句题刻,诗意盎然;连绵的摩崖石刻,美不胜收。明万历间,兵部侍郎陈省及子陈所立又于此建造亭、阁、庵、堂,种植梅竹等,刻石巧布其间,建成园林。当年这些建筑早已倾圮,惟存石刻50多处,各呈韵致。
山上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的要数“丹灶”二字,它们是一千八百多年前蕫奉所勒。有人考证,这“丹灶”二字所在处,就是三国时期的名医蕫奉的炼丹处。
蕫奉出生在长乐古槐的龙田村,小时候就喜欢花花草草,常在山野溪畔游玩,青山绿水、草木鸟兽更是他钟情的对象。学医后,更是努力研究草木的药用功效,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成为一位著名神医。后来,他老家所在的高山,原为福山,就更名为蕫奉山。因为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他们治病总是分文不取,只要求病愈者在附近山上种下杏树,以示酬谢。这样,数年后,这蕫奉山一带,就有万株杏林。杏子成熟时,蕫奉就采摘果实,用于交换谷子,再把谷子赈济给贫民。他的声誉日益广播,人民感恩于蕫奉的善举,就赞誉他给人们的恩情,成就了“杏林春暖”的中医称号。
后期的蕫奉希望人类能够永生不衰,不断研究不老的神药。他还走遍江西庐山等名山大川,寻找不老的草药,还亲自熬药炼丹,求得不老仙药。他来到家乡的六平山,闻到如有洞天周边潺潺流水的清香,看到百花争艳,万木葱笼的气势,感觉这山这水,都是沾满了仙气,就在这里架灶起炉,炼起丹来。
“丹灶”的旁边,岩石上有个凹陷的圆窟,弧度圆滑,显然是人工所为,仿佛就是一口锅置在上头,底下添柴起火的设置了,农村从前的柴灶就是这样模式的。这就是丹灶的遗址吧。
六平山是释道儒三教合一,三教融洽相容的大山。从山脚到山顶,佛教寺院处处皆是;东西精舍是儒家的传教处,培养了两位状元、一位榜眼等八名进士;这里的道教场所也不少,就是这所蕫奉炼丹处,也是道家活动的区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就是多教相容、多民族共存的文化史。六平山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华大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六平山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有蕫奉在这里活动,这座名山后期不断有文人在这里课学、题诗,以及众多的多教共存共荣,自然就成就了六平山为千年文化名山的美名了。这些定位,与这座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千年古邑,应该是密切相连的,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