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所说的长门炮台实际上是一个要塞,包括四处炮台和一处寨城,分别是电光山炮台、黄霞寨炮台、礼台、划鳅港炮台(划鳅炮台)与长门寨城,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云贵总督林则徐回籍养病,抱病乘船到闽江口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塞察看形势,对长门、金牌炮台重新规划督建。长门要塞曾作为闽江口第一道防线,历经了数次战火洗礼。炮台驻守的港口,曾是福州出海外港,见证了古代海丝之路的繁华。
长门主炮台即电光山炮台,位于闽江出口北岸的琯头镇长门村电光山上,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古老最大的炮台,它始建于明崇祯五年,重建于清顺治十四年。闽江口北岸的金牌山炮台也与其同时修建。光绪六年(1880年)炮台机构扩充为“闽口要塞总台部”,统辖闽江口海防炮台群,兼管带各陆营。此时电光山炮台安装有德国和英国造的大炮5门,配官兵145名,并有探照灯装备,供夜间监视,这可能是电光山之名的由来。光绪七年(1881年)又增建礼台,用以酬答各国军舰礼仪,装有德国克虏伯大炮9门,官兵129名。礼炮台除了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在这省府门户,还兼有礼仪之用。
清光绪十年(1884年)马江海战爆发,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但在这场战役中长门炮台却重创了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的旗舰“伏尔泰”号,留下了振奋人心的战绩。当时法国军队占领了马尾罗星塔,此后几天,因见进攻福州城的意图无法实现,又怕被封锁在港内,法舰不得不悻悻而退,驶向下游,并逐次轰击闽江两岸炮台,到长门的时候,在其他的炮台都吃了亏的情况下,礼台炮台的21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缺嘴将军”一炮准确地击中了法国旗舰,孤拔的副官被当场打死,主帅孤拔受重伤,退守后不久就便长眠于澎湖。该大炮因为在运输起吊过程中不慎导致炮口破缺了一小块,故名“缺嘴”。
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政府重修长门电光山主炮台, 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又花费24万两白银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得四门280毫米大口径旋转式克虏伯大炮,其射程近20千米,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膛海岸炮。两门设置于长门电光山炮台,两门设于厦门胡里山炮台。长门要塞不仅肩负海防要务,还重视基层军官的培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长门要塞创设讲武堂和目兵讲习所,轮训各炮台官佐和士兵。翌年,创办闽口要塞炮科学堂,至宣统元年(1909年)停办。民国期间厦门胡里山炮台一度也归长门炮台管辖,长门炮台地势险要,曾有“省府门户”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有位叫李世甲的将军率众与日寇激战,一次又一次将日军挡在福州城外。日军久攻不下,最后只好转攻他地,从其他地方登陆,海陆夹击长门炮台,这座英雄炮台在千倍于已的敌人围攻下,激战数日,弹尽粮绝,含泪陷落,壮士的鲜血染红了长门……
长门主炮台的营垒为圆形城堡式建筑,墙高12米,厚1.5米,周长近300米,占地50亩,直径95米,围城中设炮位及孔射出口,内有战壕、坑道、水池,背面缓冲区有校场、阅兵台等设施。防护墙高约6米,厚0.6米至1米,用花岗石砌基,糯米灰筑墙。外墙底部和上层内部均采用花岗岩大条石垒砌,内有约300平方米的操场。整个炮台坚如磐石,气势宏伟,与附近的礼台炮台、射马炮台、划鳅炮台,以及隔江的琅岐岛金牌山炮台、烟墩炮台等形成犄角之势,扼守闽江口最窄处,不愧为闽江口第一要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