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悠悠“汤韵”已千年

悠悠“汤韵”已千年

广告位

悠悠“汤韵”,泉涌千年、福州温泉历史逾千年,被称为“千年汤城”。福州方言将热水叫做“汤”,古时有温泉涌出的地方,地名少不了要加个汤字。

福州的四大温泉古迹,最早为晋代东门晋安河边的“日新居”(俗称“青䖬池”),另三个都出在五代王审知建城时,其中“古三座”在汤边,“十?”和“八角井”均在汤门街一带。

五代王审知建城时,在后井地方住有10个打石的民工,当时他们发现地下有热水涌出,就利用热水来洗脸、洗澡,并用石头打成一个莲花盆。后为方便,就每人各打一个石?。建城结束,民工移往他处,留下十个石?和地下温泉,后人便利用附近一座年久失修的荒寺(鸡竹寺)把石?移入,将温泉引进,供大家洗浴,这就是“十?”。后有部分木匠,因与石匠不和,就另外去找一处温泉水源,用石头打成八角形的大石板,放入挖好的池中,砌成八角形的边,上盖一座八角亭,这就是“八角井”的由来。

宋嘉祐七年(1062年),郡守元绛拨库银改建十槽汤井为汤院,并设温泉监进行管理,邑人称之为官汤,名相李纲沐浴以后诗曰:“玉池金屋沐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以此泉绕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称赞二塘村温泉水质好,还表扬此地荔枝香甜可口。朱熹在康山顶养病时,到汤院泡澡,回去即写了一首温泉诗,诗曰“……来客争解带,万劫付一洗,当后谢康乐,弦绝今久矣。”史书记载,明正德年间,越南丞相金氏访榕,在汤院仅洗几回,就把一身疥疮洗好了,临行前还特地勒石刻字纪念。

明代,福州大汤房只有十槽、八角井、古三座、青鸭池四处,其中,汤涧占了二处,戚家军官兵因长年征战,多患风湿病,也到汤涧免费沐浴。至清时,金汤境(今温泉街道社区)汤房只有十槽、八角井、三山座、福龙泉、醒春居五座。

清顺治七年,在金汤境2号(即金汤境与河尾三间)开设有“暖香泉”澡堂,算是福州最早的营业性澡堂。清康熙三十四年,又开设了一家“福龙泉”澡堂。以及后来的“六一泉”“万安泉”和“登春台”,都是用的自涌温泉。清嘉庆年间福州才子陈寿祺洗后写对联:“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

清末民初,有汤边人林道镕、林道宝兄弟,在家园种菜,觉得脚下土地发热,于是就往下开地,越往下土越热,最后发现地下有热水冒出来。林道镕兄弟便打井引水,开设了“天生泉”澡堂,成为福州第一个凿井引温泉的人。民国时期,国府主席林森沐浴后感到遍体通泰,乐不可支,欣然命笔,写下“龙泉第一”,从而打造了本土温泉养生文化。此后,福州的汤门街、东大路至晋安桥一带和水部、王庄等处,凡有温泉“汤”脉的地方,都先后凿井引“汤”,开设澡堂。整个民国期间,福州先后开过74家澡堂,最盛时,有50多家同时营业。像这样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同时有这么多家天然温泉澡堂,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少有的。

在汤门街,金汤境一带的温泉澡堂,除了十?、八角井、暖香泉、福龙泉外,还有太清泉、永安泉、清于沂、闽山座、一清泉、夏涌泉、福华清、卫生泉、登春台、醒春居、三山座等,共19家。汤门街一带的澡堂,最著名的为福龙泉和百合明园。

福龙泉开设于清康熙年间。因设备、卫生等条件较好,进浴的对象多为达官贵人,商贾富豪。在民国24年“240周年店庆”活动之际,林森题写了一幅字,称之为“龙泉第一”。1963年福龙泉遭大火,重建后改名为“新榕”。百合明园解放后改为“大众澡堂”。

历史伴着温泉水缓缓流淌,印在老福州人心中温热的澡堂记忆,渊远流长。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