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溪源何处庵

溪源何处庵

广告位

黄文山

溪源庵得名于溪源涧。这条在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一抹细痕的小溪,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相形之下,溪源庵的名字却要响亮得多。八百年的悠悠岁月,为它涂抹上一层辉煌、一层神秘、一层深邃;同时也涂抹上几分苍老:廊柱斑驳、斗拱微垂、甍檐苔生。溪源庵像一位珍视自己历史的老人,敞露刻满风霜的门庭,咀嚼着细数不尽的回忆。然而,对于视八百年仅仅是它凝眸瞬间的小溪,历史不过是它轻轻淌过的一串笑声。不知道多少个八百年被它的笑声带走了,小溪依旧那样年轻,那样活泼可人。

这里属原始森林的边缘。小溪其实就是森林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源头连接着每一片绿叶的网络,只要森林存在,它的生命之流就不会枯竭。

四围重山复沓,野岭苍茫。小溪的风姿恰是雄浑的大山锤炼成的。四周的峰峦,如同一群莽汉,倾侧着肩膀,挤啊,挤啊,把小溪挤得这样婀娜多姿。它盈盈地笑着,轻捷地闪避着,欢快地跳跃着。一会儿,它旋起白色的裙裾,舞动层层浪花;一会儿,它攀扯着苍藤古木,飞身渡过险滩急峡;一会儿,它小心翼翼地从大石台上滑下,仍不免跌了个趔趄。这时,就连威严得终日铁青着脸的危崖峭岩,也忍不住发出阵阵开怀的大笑。

与这样一条碧绿如染而又生机勃勃的小溪结伴而行,哪里还会觉得疲劳,还谈得上什么遥远!十里溪源涧,世世代代就是游人香客进庵出谷的唯一道路。八百年的诚心笃念,八百年的胼胝厮磨,在坚硬的崖石上,在多刺的莽荆间踏出了一条播满希望之路。

溪之源、山之尾,除了流泉飞瀑,只有鸟道曲回。出家人选择一处幽僻所在,自然是为了避世,求一清静罢了。“居河之湄,结草为庵。”这是晋朝葛洪《神仙传》中的句子,用来做溪源庵的注脚是再贴切不过了。然而,纵有十里绿障,隔得断尘世的喧嚣,却隔不断人间的烦恼。庵堂始兴,人们便旋踵而至,把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安源源不断地带进山来。这是多么矛盾而又有趣的现象。小小的庵堂,如何承受得了这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无休无止的祈求?

自然,慕名而来的并非都是求签问卦者流,品茗野趣者有之,瞻仰古寺者有之。溪源庵本身就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精品。庵堂朴实无华,却揽山借水,人工、天然相得益彰。庵分上、下两殿,其间相距二百余级台阶。拾级而上,仿若登楼。下殿临溪,一道石桥接引十里花径。在庵前水榭小坐,但觉溪声绕耳,满目葱茏,仿佛整座溪源庵正在水光翠色中静静地漂浮。上殿当峰。奇妙的是,那山峰恰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盆景。山石参差有致,崖树虬曲多姿,让人惊叹大自然竟有此杰作。凭栏下视,只见云气在殿前石阶游入游出,溪声则变得霏细如雨,一时顿感寒气袭人。两殿相隔咫尺,却让人恍如置身两处天地。

溪源庵是一座道观。据说为纪念先人萧公而建。但萧公者,何人也?对游客抑或进香者来说,已不那么重要了。没有人想对他的生平事迹作进一步的稽考。这也符合萧公的意愿。因为萧公就是一位不求闻达的淡泊之士,他偏爱这条因为没有名利之累而永远年轻、欢快的山野小溪。

溪源本无庵。因了萧公,才有了这段隽永的历史,后人才得以分享溪山的美丽。如果让我点一炷香,当是向这位第一个深入溪源、勇于探索美并实践美的先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