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古村位于福州南台岛最北端, 怀安和淮安谐音,两名一地,这是众所周知的。闽江在这里分为乌龙江与白龙江(今称闽江)。怀安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经宋元明三代,至明万历八年(1580年)撤除并入侯官县,约600年。怀安县东西长240里,南北宽180里,有50个村庄,13000多户8万多人口,是福州府所辖闽县、侯官、怀安三县之一。现在,怀安古地名如小桥、横街、亭前等均是今天福州市区主要街道的名称。怀安村极盛时期,有30口井、14座庙宇、18个码头及县衙、驿站、孔庙、县学等。大街小巷,人流如潮,各色店铺,生意兴隆。
乌龙江江面宽广,水流平缓。江边有一并不起眼的千年古渡,称芋原驿古渡;是宋代古城淮安县的历史见证。芋原驿古渡盛于唐朝,渡口为古时接官道码头,怀安唯一保存下来的接官道。千年前朝廷派来福州上任的官员都从这里弃舟登岸,来到当年僻处东南的福州,闽都丰饶物产也在此装船起航。厚厚的条石铺就的古渡码头,一直延伸到江中。摩挲着龟裂的石板,我们似乎还可以隐约感觉到昔日货郎担的脚步,船家高昂的调子,船主的交谈。渡头的参天古榕,枝繁叶茂,追忆着往日的种种情景。
从渡口出发前行数十步,就是怀安古窑址(今称淮安)。从南朝到唐朝,两百多年,怀安窑窑火不熄,烧造出来的青瓷,釉清透亮,典雅清新,她们曾随登船出海,足迹遍及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随着怀安窑的兴盛,到宋朝,芋原渡口已成为福州与海外进行陶瓷交易的重要码头,从建窑、哥窑、汝窑等地运来的瓷器汇集于此,与外来商船交易。渡口商船往来,搭建起一条连接东北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之路。极盛时期,港口各国商船往来如梭,大街小巷人流如潮,书院林立文教昌盛,一派繁荣景象。
作为北上南下的中转站,古渡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大儒朱熹曾两次驻足于此,留诗赞曰:“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流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并在芋原渡附近的驿站留墨榜书“芋原”二字。近年来,这里修建了三环路、淮安大桥,加上洪塘桥、洪山桥连贯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古渡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如今走在古老又安静的淮安,就像穿过一段长长的时间隧道,昔日船家激昂的调子、码头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仿佛都穿过历史长河,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