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壶山林氏洋中厝

壶山林氏洋中厝

广告位

在仓山区盖山镇的后坂村,至今仍有两座百年老宅,壶山林氏祖居地“洋中厝”大宅和壶山珍寿中医药堂。它们的主人承载壶山林氏“尽杺”“精芜”的祖训家风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方药,以仁心、医术悬壶济世。

壶山林氏创始人林世存,自幼好岐黄之术,拜寻各方名师,而立之年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将其中独到之处做延展批注,医技自成一派。其子林德盘、其孙林作建皆为大医,在《伤寒》的基础上延展温病学说,治愈患者无数,名震一方。

壶山林氏祖地“洋中厝大宅”占地6亩,建筑面积1220平方,三进大厝,带后花厅,内有46间房,通体木质结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壶山洋中厝大宅于1880年由清代大医士、壶山林氏第四代孙林森元建造。当时闽地病疫肆虐,林森元以“真武汤”在洋中厝里救治众多患者,所以人们称其宅地“洋中厝”为“真武厝”,尊林森元为“半仙”。清代名人陈宝琛、陈壁等,都曾慕名前来求医。如今古厝大宅保存完好,壶山林氏的后人依旧在里面给患者看诊。

1917年,林葆瑄依照壶山祖制的“普寿堂”的格局,在后坂街口又创建了壶山珍寿中医药堂。晚清到民国初期,后坂街是福州南郊和长乐等地往返福州城内的主干道。大家无论是乘车骑马坐轿还是徒步,都要经过后坂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药堂从一开始就凸显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壶山林氏

壶山林氏珍寿中医药堂作为当时是福州城内远近闻名的名药堂,既是壶山林氏沿革历代先祖古法秘炼炮制中药材也是为四方患者看诊求医的地方。整体设计既体现壶山特有的格局,又折射出闽医闽药特色场馆的布局。分别设有药堂、诊室、作坊、仓库和供病人候诊的长廊,布局合理,明亮通风。

这座二层木质结构建筑,宽约4米,长约18米。前门临街,后有天井。分别设有药堂、诊室、作坊、仓库和供病人候诊的长廊,布局合理,明亮通风,还利用沿街露天,在二楼房椽上建造了一个10平方米可以推拉的平台用于晒药。现在人们在后坂街道口,仍然可以看到这幢建筑,木制大门上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大大的“珍寿”两字。

百年来,壶山传承以“尽杺”、“精芜”四字传家,制药严守,承袭“三重、三正”祖训祖制,不仅把壶山精妙独特的医统传承保留下来,也将壶山历代先贤秘炼炮制的技法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